看看新聞Knews記者 朱亦敏
2022-08-14 17:28:35
留聲機里涓涓淌出《庵堂相會》,這是陶一銘兒時記憶中滬劇灘簧戲時期的經典唱段。今年46歲的陶一銘,從十幾歲開始愛上滬劇,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來了解、探索、尋覓那些即將消失的傳統。
滬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,從最早的山歌小曲到后來形成的灘簧戲的劇目,吸收了各方元素后又有了西裝旗袍戲,分多個階段走過了300年左右的歷史。音樂是江南特有的柔美,樸素的唱詞朗朗上,來源于民間生活,是上海文化的典型代表。陶一銘最喜歡的則是早期灘簧戲時期的劇目,曲目大多沒有文本,藝人通過口口相傳的模式傳承,可謂是“滬劇之根”。
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年代,因為喜歡滬劇表演藝術家筱文濱老師的演唱,陶一銘就自己用磁帶翻錄了電臺里的唱段反復聽,去關注和研究筱文濱老師的口述歷史。發現滬劇有許多傳統劇目現在無從查找,偶然的機會,這位17歲的滬劇發燒友結識了那年認識了滬劇表演藝術家王雅琴老師,他開始利用業余的時間四處尋訪?!拔揖鸵恢毕胫鄬W幾出,從老藝術家身上多學一點?!?
90年代開始,陶一銘四處拜訪滬劇藝術家、努力搜尋失傳的傳統劇目,一條一條弄堂地跑,一張一張筆記謄寫。老藝術家們也逐漸被他的真誠所打動,放下心來一首一首劇目教授,也會推心置腹地交談。對于老藝人來說,陶一銘是家人、是徒弟、也是“忘年交”的好朋友。根據老藝人口述,陶一銘逐字逐句手抄詞本、校對、整理……用了20年時間,陶一銘整理了近40部傳統劇目,拜訪百位老藝人,記錄了他們的故事,梳理了屬于滬劇的發展歷史。
“我的年輕時光,還有金錢,都用在了做這件事情上。也許很多人覺得這樣很傻,但我覺得是值得的,沒有辜負這些老藝術家?!爆F在,陶一銘也會定期組織滬劇沙龍,與年輕人一起推廣滬劇藝術。在他謄寫的一張張筆記上,是他的成長、是藝術家的生平、更是滬劇的歷史,為上海的文化發展留下了重要的資料。
(看看新聞Knews記者:朱亦敏 實習編輯:方遠)
親,請掃描下方二維碼,分享給微信的小伙伴們!
劍網行動舉報電話:12318(市文化執法總隊)、021-64334547(市版權局)
Copyright ? 2016 Kankanews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看東方(上海)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